網頁

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

談太極拳架與應用


          談太極拳架與應用  藍守正
壹、關於拳架部份
太極拳術包括體用兩方面,拳架是體,推手是用;所謂拳架者,習慣稱為傳統套路,也稱為功架、行架、盤架等類;每一拳式都有其特定的內涵
,它動作形態與精神意氣應密切配合一致,故與一般拳術練習方法有所不同;尤其以鬆柔為主,對於培養元氣健身袪病都有顯著的效益,且有自衛防禦的功能,所以學習此拳者,必須持之以恆,細心體會,先求架式的正確,次再揣摩身法手法步法的協調,成為完整一體,綿綿不斷,一氣呵成,由多練拳架和推手而純熟,再由純熟而懂勁而悟其奧妙之處,然後融會貫通,而期於有成。為增進練習拳架的瞭解,除應窮研拳經拳論力求澈悟之外,常有必須注意者,擇要列舉數端如次:
一、練習拳架開始,摒除一切雜念,專心沈靜,精神貫注,全身關節筋絡放鬆,神態到動作都不可緊張,不用絲毫拙力,純任其自然,體重往下鬆沈深入於湧泉,不可壓於膝蓋或大腿之上,要全部鬆到腳底,以意念與地心相吸;地貴有載力,人所共知,若能接其毫童,則為用大有助益;無論行坐、站立、皆以足心貼地,進而欲足陷入地下,與地心吸力相接,可以增長根力;發勁之時,勁由根發,貫穿焦點,無堅不摧,此所謂接地之力也。更須氣沈丹田,氣沈則神凝,勿忘勿助,以意導氣,以氣運身,運而後動,使身內氣的流轉,貫注於拳式之中,周身貫串,節節相摧,乃使其氣通,氣通達於頭頂泥丸宮要穴,可以增長靈氣,天富有大氣,多取之亦受益無窮,即所謂「吞天之氣」也。上述「吞天之氣,接地之力」,皆以意念專志一心練得之,久必有成;如能確實做到,以後愈練愈精,自然進入堂奧,達到通體舒服精神飽滿泰然自若;所以鬆與意氣對練習太極拳有極重要的關係。
二、演練功架時,要平正均勻,頭部不可前後俯仰,或左右擺動,則身體中正而不偏倚;尾閭與夾脊要對正垂直,方不失中定;神能貫頂,則意氣相貫動作靈活;開合變化,要涵胸垂肘,才能轉腰活用;前進後退要鬆腰落胯,則周身輕靈運用自如;頂心至足心,要成為垂直線,作軸心旋轉,保持上頂天下立地,方不致有傾倒之虞;手腕、肘肩、夾脊要連成一線,結為一體,則能拔背;勁由脊發,其勁必脆;尤要鬆淨氣沉,則重心沉於丹田,下盤穩固,支撐八面,屹然不動,不易被人推倒,所謂太極拳有根也。
三、太極拳的功夫,其根在腳,無論上下左右,前進後退,經由湧泉帶動身體伸縮旋轉,尤宜以實腳推虛腳,不可有蹬腳高低起伏,手亦不可主動,要等待腰胯便利從心之後,才能隨腰胯而轉動,是謂不動手。凡有舉動,兩手必分陰陽,陰陽便是虛實,兩腳亦然,如右手勞宮與左腳湧泉相合,左手勞宮與右腳湧泉相合,都是交叉神經為一貫之勁,所謂勁合,這條湧泉至勞宮的勁道,如有斷勁或斷了數節,不能連成一線,則來力無法下達接於湧泉,就不產生反彈作用,其發勁效果便會消失,所謂鬆彈發勁就是內功也。故不少人辛苦練拳一生,多學習外形的拳架,忽略內練精實的功夫,而精華盡失成為空架,談論終日思慕經年,都是紙上談兵,一經交手空洞無物,還是門外人,類此者比比皆是。誠如鄭曼青先生說:「學太極拳者,匆匆學畢一套拳架,便以為了事而不練,真是空入寶山,殊感惋惜」,此語雖然簡短,其意義深長,學者多加體會,必有所得。
四、行架之時,要注意鬆捥,垂肘、落胯、方能全身放鬆,尤其肘是人體的枝幹,如肘被人制死或沾住,已造成一半背勢,增加鬆化轉腰的困難度,故盤架要養成護肘的習慣,以氣行於肘尖,往下鬆沉,則自然成為垂肘,尚留腋下活動空間,對敵之間,才能走化輕靈,使來力落空失效,發勁時能合夾脊圓肘,向前推進,則可順勢提放,無堅不摧。若不垂肘落垮,則走化不清,而不圓肘旋動,則不能拔敵之根,故肘與應用有相互關係。蓋太極拳一切皆是意,以意為先,練拳架要精神集中於意,不能分心,才能神定氣閒,并隨時注意兩手相對呼應,以分陰陽虛實,兩腳亦分虛實,則運用靈活,毫不費力,以發揮拳功的效果。
貳、關於應用部份
太極拳的應用,一般人多練習招式後,就與人推手比較高低,殊不知術招式何止萬千,踫抱泥外形招式,以招破招難有精進,且將無窮的用法,變為有限的招式,實不足以應用,必須多多磨練推手,不計較勝負,每招均以符合拳理為目標,隨對顧來勢而變化,達一理以糊萬法,活用招式,乾淨俐落,制服對方,方為正確。蓋功夫深厚者比試,沒有招式可言,是一變應萬變,使來襲者一觸即跌尋丈外,所謂「渾身是手,手非手」也,然此拳應用變化多端,茲再扼要分述如次:
一、交手之時,要全身內外鬆透,愈鬆透血氣愈暢通,則內氣愈增長,其反應愈能自然,動作愈能輕靈準確,若遇猛力攻擊,立即順勢鬆化,將其來力接住於足心湧泉,接觸點不變,而手亦不能動,所謂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,則湧泉微挫自生反彈發人,勁整貫串,而達到焦點,從哪裡來勁,仍往那裡發回去,快猛而乾脆,能接而能發,才是接勁;但緩急經重,必須恰到好處,粘聽提放,方能應用自如,以發揮整體鬆彈之勁。誠如鄭曼青先生所云:「接勁者,若如對方以球擊我,來球似能吸住,復而擲出,方為得法」既此理也。
二、太極拳發勁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拔對方兩腳之根,在攻擊之前,不可用拙力,手輕觸對方身體,偶樹葉尖一樣,一點點意思而已,偵出其有輕微抗波,造成彼進我予的狀況,立地鬆腰落胯帶引而走化,加以挫之其力,使其根自斷,然後微微上推之意念,勁由根發,瞄準方向,貫穿焦點,對方兩足自必離地而跌仆,所謂「發勁如放箭」是也。若用拙力觸其身,便給對方有聽勁的機會,可以化解我攻擊的力量,更遑論拔人之根,習者稍加意會,便能瞭解其運用之妙處。
三、鄭宗師曼青先生說:「太極拳是陰陽變化,攻者為陽,守者為陰,攻不可強取,守不可緊張,必須「守必固、攻必取」,皆能自然而得者為上。」然一般人交手,不講走化,先講發勁,都是以先下手為強,不懂先陰而後陽的道理,那就是有力打無力,以大勝小,以強欺弱,皆為先天的本能,非關力學原理而有為也;與太極拳所出來的功夫,仍有相當的距離。蓋守勢之功首重鬆化,如遇攻擊之時,手、或接點不可先走,必須後胯先走,腰即隨之、手即跟之,然後身隨腰胯整體旋轉,捨己從人,前後相燙相連,化得乾淨俐落,引進落空,隨接隨發,成為化即是發,走即是打,從而制敵。達到柔化鬆發最高的境界。
四、太極拳的運動,全國推行以來,確著成效。對於發揚國粹,造福人群,均有實質的貢獻。惟近年來觀摩推手比賽,常見以招式搶攻,脫手發人,并多依賴體型蠻力,以手推人,或將對方連推帶抱使其跌出,此種強用拙力不但有違拳理,且不按規則參賽,有影響高的形象,宜加檢討改進,加強推手技巧的鍛練,步入正軌。按推手的比賽,目的在於切磋太極拳藝,不是以對手為敵人,亦非勉強掙扎對抗,而是比技藝功夫不是比蠻力,應以符合拳理為追求目標;捨己救人,避重就輕,以柔克剛,牽動四兩,能撥千金,趁機順勢借力,必可使其一觸自跌;切記要排除心理障礙,以鬆柔拳法勝人;然好勝怕敗乃人之常情,勝都有風度;敗者亦勿喪氣,誠心檢討,虛懷若谷;互相切磋學習,共同提高健身養生及太極拳技藝的進步。
參、結語
一般人學習太極拳,多注重身體健康而忽視技藝的實用,致體能舉技藝無法同步落實,不僅浪費時,且未獲實際效果。豈不知太極拳的體用,兩者是相輔相成,不能分離或偏廢,所謂有體斯有用也;若學不能致用,則失去太極拳的真義。故學拳方法至為重要,如練習真實功夫,則內勁和彈性得以與日俱增,精神充沛,愈練愈精,體用兼賅,心手并顧,自然益彰實效。拳法的應用,勢險節短、絲絲入扣,均在於粘德之中,察知其動靜,掌握其機勢,常在於一圈或半圈、小圈之間,或常不見其轉動既已對準焦點,隨粘隨化、隨接隨發,對方無不應十而跌仆,所謂「化即是打、打即是發」也。我處於背勢之時,亦應保持鬆靜,趁機反制之,彼微動、我先動、借力打力、二勁相乘,無堅不摧,此為拳法奧妙之處。學者祇要依其法訣求進,日積月累,自然水到渠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