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

練習太極拳的要領


     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     藍守正
我國的拳術,自古至今,代代相傳,雖門派繁多,皆以健身養生為主。而太極拳係內家拳,尤稱上乘。其術以柔克剛,以靜制動,圓轉應合,隱寓有太極之義,其技誠近乎道矣。
練此拳者,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,由內形於外,是神態和內氣的動態表現,由腳而腿而腰,行乎手指,由下而上,節節貫串,則氣可通。氣通不獨有裨於體用,而發勁提放,尤賴節節貫串,方能發揮力學槓桿之作用。欲知其精髓奧義,不能僅在外形拳架上追求之,必須徹悟哲學深奧之原理,合乎現代科學之應用,潛心研幾,庶可融會貫通,循行不輟,日積月累,則受益無窮。
筆者服務臺灣省政府,任專門委員、參議、圖書館館長等職,並兼台灣電力公司董事,因工作繁重,身心過勞,曾患病經年,由於學習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而癒。故對其特別嗜愛,數十年來樂此不疲,於理論亦稍有心得,習之愈久,興趣益濃。現年愈八旬,神旺體健,行動敏捷,受益匪淺。為弘揚斯道,不揣淺薄,介述習拳要領。雖部份已散見於拳論拳經、或諸家著作中,並無玄異,但有重點性、一貫性,尚可供學者研究參攷。
()、演練功架,要平正均勻,頭部不宜偏側與俯仰,或左右擺動,如有擺動,秘傳所謂學習三十年不得成功也。身體中正而不倚,脊樑與尾閭,宜垂直而不偏,開合變化,要涵胸垂肘,方能轉腰活用。前進後退,左右旋轉,要鬆腰落胯,分清虛實,下盤穩實,則周身輕靈,運用自如。其勁似鬆非鬆 將展未展,勁斷意未斷,似停而實未停,一線串成,綿綿不絕,有若行雲流水,邁步如虎行,落步如貓姿,運勁如抽,雖輕而不浮,雖緩而不滯,一開一合皆是意。至斯境者,才能顯其理,明斯理者,始悟太極拳之奧妙也。
()、練拳全在用意,以意行氣,氣動拳動,氣靜拳靜。以意氣鼓盪丹田,導引肢體伸縮,為運而後動,手足不可自動,必須湧泉腰胯連成一氣,順勢帶動腰胯旋轉,則手腳方可隨腰而動,腳停手停,手不自動,是謂不動手。如按式為﹁不動手﹂擠式是﹁不動手,手隨腰而動﹂,且足亦不能自動,故其動作牽一髮而動全身,所謂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。凡有舉動,兩手必分陰陽,陰陽便是虛實,兩腳亦然。如左手必與右腳相配合,右手必與左腳相配合,均為一貫之勁,分清虛實。其換形移位之時,要尾閭夾脊對直得中,則不失中定。多加領悟,自有所得。
()、太極拳功夫,其根在腳。一般習拳者,多未分清虛實,力困於大腿上,成為局部拙力,無法往下生根,與拳理相違。所謂﹁湧泉無根腰無主,力學垂死終無補﹂如練得正確,步步有根,式式有主。是利用人體重量,藉周身的放鬆,不著毫拙力,由內氣鬆沉於實腳上,尚須以意念鑽入地下深處,令湧泉逐漸貼地,而氣有根。有如乘電梯將停之時,腳底有壓力的感覺,根力入地愈深,感覺更為明顯。故練拳要一足著地支撐全身,使其足心與地心相吸,發生磁鐵作用,是謂落地生根(相接之力)。腳如能生根,全身之力歸於腳,則肢體輕靈,而後勁由腳生,此為其根在腳,即使遇大力的敵人,亦不易撥倒。誠如鄭曼青先生所云﹁風吹荷葉不倒翁﹂,皆由此而得之。
()、太極拳陰陽相對變化,既以中和為歸趨,而太極拳法十三勢中,含有中定一式,合乎中和的原理。中定難求,又無定式,要使重心穩實,不失平衡,為習拳之要件。蓋拳勢是圓象、是立體的,任何一方,都可以走弧形,運轉自如。對人體而言,從頂心至足心,是一個圓球的軸心,身體是這條軸心,做定點的旋轉,若離開這根軸心,其漩渦就渙散消失。所以這條垂直線,要保持上頂天、下立地,人體軸心可以如圓規般左右旋轉,其圓球也可以前後左右移動,但不可任意滾轉;故行架要保持正直,不可俯、仰、偏、倚,其主要在使重心穩固,支撐八面,方不失有傾倒之虞。尤須注意丹田外圍上下、左右、正反不停的旋轉,始能達到內外動盪的效果。按人體重心在於丹田,如有鬆沉及氣沈功夫、其重心更會降低穩固,則屹然不動,不易撼倒。筆者屢試不爽,已獲得顯著的功效。
()、呼吸與運動,宛如唇齒相依,關係密切。尤其是太極拳動作,更與之息息相關。惟初學者配合呼吸不易,除拳架中﹁起式﹂一式,手腕六變,在乎鬆腕開關達節功夫,要注意呼吸,開合收放,曲中求直,直中求曲外,其餘各式,呼吸可任其自然,毫不加做作,只求動作和緩、姿勢正確、去除拙力、全身放鬆,待動作熟練後,達到中正安舒之境界,呼吸自然深長,則動作會與呼吸不謀而合,成為一體;切勿牽強,以免發生反效果。
()、太極拳與其他運動不同,就是要做到氣沉丹田,若不學會這一點,則其拳勢動作,只等於健身體操,而不算是太極拳。惟初學者沉氣亦屬不易,首先要收尾閭,臀部向內微收,鬆肩垂肘,則氣可引至胸腹之間。其次涵胸,則氣可緩緩沉入丹田(在臍下一寸三分),不可太驟,太驟則氣易浮起。其訣為細、長、靜、慢,日久漸成習慣,可隨時隨地與心相守於丹田,勿忘勿助。勿忘者,呼吸之時,以意念引導氣沉入丹田,不用意則無氣存在,勿助者,不可用力助氣沉,若用力則氣上浮而消失。氣乃無形之物。由無生有,久練便有感覺,不可勉強,待熟練後,丹田之氣,自然越過尾閭,經夾脊,上玉枕,達泥丸,是謂河車倒運,氣通三關,從此可逐漸進入堂奧,卻病延年猶末事耳,正如鄭子所云:其效益勝於食補針藥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